沨沄极客

文件怎么都拷不进 U 盘?可能是你买到了扩容盘 | 科普

最近为了准备一些买不到的书籍资料,去了一家按斤打印的小打印店。偶然间听到打印店老板和一个妹子的对话——「哟,你这个 U 盘有 128 个 G 呢?花多少钱买的?」「淘宝上买的,挺便宜呀,才 30 多块钱。」听到这里我心里咯噔一下,第一反应就是「这妹子被扩容盘骗了」。

超低价的扩容盘

尽管 U 盘的价格已经比前几年要便宜很多,但也尚未便宜到这等白菜价。目前一个 USB 3.0 的 U 盘的价格一般是每 1 GB 约 1~2 元,根据读写速度、材质、接口等不同略有浮动。 而一个 USB 2.0 的 U 盘的价格则在每 1 GB 0.6 元上下。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信息:一块正常的 128 GB 的 U 盘(无论接口),价格往往在 80~250 元之间

而且 2.0 的大容量盘实在太奇葩,没有大厂会愿意生产这类 U 盘,所以快速判断的标准是未标注 USB 3.0 的大容量 U 盘通常是假货。了解了行情,就能明白 30 元买一个真正的 128 GB 的 U 盘有多么荒唐。

但是,这种价格异常的 U 盘,却能被电脑正确识别为「128 GB」,在复制文件时好像也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。即便通过一些所谓的 U 盘检测工具,也并不能 100% 检测出这是一个假 U 盘……无良商家究竟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呢?

扩容盘是什么?

我们通常把这种价格异常的 U 盘叫做「扩容盘」,它的基本原理是把一个原本较小的 U 盘(比如 8 GB)中的信息通过量产工具刷写为较大的容量(比如 128 GB)。而电脑读取 U 盘的容量时就会扫描这段被篡改的信息,把这款实际容量 16 GB 的 U 盘识别为 128 GB。

扩容盘的原理

一个 U 盘是由「闪存、主控板、外壳」组成的。闪存是存储数据的地方,闪存的大小决定了这块 U 盘实际能装多少数据;主控板是一块电路板;外壳是用来保护内部的。

U 盘的结构

当厂商把一块空白的闪存焊在主控板上并插入电脑时,电脑只能发现有设备接入,但无法读取出其中的文件和信息,此时的 U 盘只是一块读卡器。为了让电脑知道「这是一个 16 GB 的 U 盘」,就需要往这块 U 盘里写入一些数据,包括「容量、芯片、闪存、坏道」等各种信息。有了这些信息,这样电脑就能识别出这块 U 盘。

但是,这些信息是可以反复刷写的,无良商家会为了谋取利益而恶意篡改这些数据。比如在量产时把 16 GB 这一信息修改为 128 GB。那么插上电脑时,电脑就会认为这是一块 128 GB 的 U 盘了。这就是制作扩容盘的原理,本质上是造假行为

U 盘的主控信息被篡改

扩容盘的危害

扩容盘的危害有许多,最显著的危害是:文件损坏、速度极慢、容易误事。

文件损坏是一定会出现的情况。由于容量是虚标的,比如当你把实际容量填满后,继续拷贝的文件就会直接损坏。同时,系统并不会出现任何提示。看上去就像是把文件正常拷贝进了 U 盘,文件大小也一切正常。但当你拔插 U 盘之后,这个文件就会因为 U 盘的实际容量不足而损坏,自然打不开了。

速度极慢 是文件损坏的副作用,由于文件在复制期间就已经损坏,系统无法验证文件是否已经成功复制进 U 盘,就会卡死在最后 1% 处。而出现这种情况往往被会认为是「文件没有拷完整」,不容易察觉是 U 盘本身的问题。

上面两个问题倒是其次,扩容盘最可恨的地方不仅是容量造假,更容易耽误事。一般人把文件复制进 U 盘后是不会进行手动校验的,所以经常是拿到另一台电脑上粘贴时才会发现文件损坏了。这样就不得不再跑一趟,重新复制文件,非常耽误事。

扩容盘的危害

加上很多人潜意识里不会想到是 U 盘本身出问题,即便多次拷贝失败,也会归咎于「U 盘坏了」,不会进一步追究卖家的责任。即便你联系客服,申请退货。对方也往往会装傻,死不承认,或者干脆「这边建议您退货呢亲亲」。即便你申请淘宝仲裁,仲裁的结果大概率是「退货退款」,有时自己还得倒贴邮费。很难让这些无良商家得到应有的惩罚。

无良卖家们的七十二变

卖家利用了大众爱贪小便宜的心理,将小容量 U 盘卖出高价。即使 10 位顾客里有 1 位看穿了扩容盘退货,卖家仍然稳赚不赔。那么,他们究竟有哪些骗术?小小的 U 盘究竟有哪些坑?

重新量产,以次充好

重新「量产」是这些无良卖家最常用的手段之一,就像上面讲的改写 U 盘的主控信息以次充好。这些 U 盘往往是一些不知名的小商家,品牌也是五花八门,还有一些打着「企业定制」的旗号批量定制大容量扩容 U 盘。

这些扩容盘的真实容量往往是虚标容量的 1/4。比如用 32 GB 的 U 盘来冒充 128 GB 不少见。由于一块 USB 2.0 的 U 盘拷贝速度本来就极慢,塞满 32 GB 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。等到买家反应过来可能早已过了 7 天无理由退货的期限。即使有买家发现了其中的猫腻,但回头一想「用 30 块钱买了个 32 GB 的盘,好像也不亏啊,算了算了」,也就懒得退货了。但实际这块盘的成本可能只有 15 元不到,被卖家赚了个盆满钵满而不自知。或是公司发的 U 盘,根本无从投诉。

而线下销售的扩容 U 盘更为严重,我甚至看到过一些小型电脑城内公然出售标注为 1 TB 的 U 盘,仅售价 20 元,显然就是这类扩容盘(目前市面上为数不多的真 1 TB 级别 U 盘售价至少上千)。

原价出售,实为假冒

还有一种商家不仅容量造假,还会假冒其他品牌,以原价销售。这是比普通扩容盘更差的情况。这类卖家买的是完完全全的假冒 U 盘,不仅容量可能造假,而且通常采用较差的芯片,读写速度慢得一塌糊涂。只在 U 盘上打个知名厂商的 LOGO,再按低于原价 10 元左右的价格出售(比如金士顿和闪迪识别度很高,经常被无良商家迫害)。由于价格和正常 U 盘相仿,在不知名的小店铺购买品牌 U 盘很容易中招。

好在这种情况在淘宝已经比较少见,这种出售纯假货的店铺通常会被大量举报,淘宝核实后便会关停店铺并上报公安。这对卖家而言得不偿失,也就逐渐销声匿迹了。

不过,在线下仍然能看到打了金士顿、闪迪 LOGO 的假 U 盘。在火车站、路边摊、电脑城看到的 SanDisk U 盘,只要没有防伪编码,无法在官网查证的,那么 100% 是假货。(附上官网查证地址:金士顿支持微信验证闪迪官网防伪查询

回收旧片,寿命极短

更无良的商家可能会选择更隐蔽的方法,通过低价回收一些老旧 U 盘。把旧片重新量产后,以低于市场均价的价格出售。这类 U 盘的容量可能没有造假,但寿命往往非常短。这种 U 盘更难通过软件检测出来。

无良商家的几种常用手段

如何防范扩容盘

我相信 Power+ 的读者不会缺一个品牌 U 盘的钱,但如何劝诫别人不要购买低价的假 U 盘呢?这里我给出一些防范扩容盘的建议,分为「购买前防范、购买后检查、发现后重置」三个部分。

购买前的防范

在购买 U 盘之前,我给出的建议有两点——

  1. 尽量在官方旗舰店,购买品牌 U 盘。
  2. 特殊品种的 U 盘可以通过价格、差评鉴别。
  3. 通过网购平台(比如旺旺)直接询问 U 盘信息。

大部分情况我推荐各位选择京东、天猫等有售后保障的电商平台,并在官方品牌旗舰店中购买 U 盘。

但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特例,比如想购买特殊规格的 USB-A + Type-C 或 Lighting 双头 U 盘。这种 U 盘在大厂往往只出一两种外观,价格也相对更高。这类 U 盘在小品牌中的选择更多。

遇到这种情况时,我们可以通过产品的「价格」来判断。如果确实需要大容量 U 盘,从实用角度来讲也不至于购买 USB 2.0 的 U 盘。所以根据文章开头就提到的一个标准来判断——USB 3.0 的 U 盘的价格一般是每 1 GB 约 1~2 元,根据读写速度、材质、接口等不同略有浮动。超过 1 GB 2 元的 U 盘可能有其他方面的优势(读写速度极高),也可能是采用了更好的材质和接口(金属、3.1 接口)。换句话说,怕假就挑贵的买。

「差评」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,只要有人在差评和追评中提到「扩容」「坏的很快」「放不下那么多」之类的关键词,就可以基本断定是扩容盘了,谨慎购买。

而「销量」不足以判断 U 盘本身是否真实,并不是卖的越多越真,那些评论上万的 U 盘中也会出现扩容盘,大意不得。

如果你本身对 U 盘价位不了解,那就用「直接询问卖家的方法」来搞定吧。询问「能否在官网检测?」「有没有截图证明不是扩容盘?」「有没有 ChipGenius 检测芯片的截图?」等问题,如果商家非常肯定并拿出相应截图证明,通常可以放心购买。但如果对方不正面回答问题,或是回答「不清楚、不知道」。那么其中必定是有猫腻的,谨慎购买。如果对方此时仍然选择骗你,那么将来索赔时就能以旺旺聊天记录作为证据,淘宝会对卖家做出惩罚。

购买后的检查

那么,在买到一个 U 盘之后,我们应该通过哪些方法来检查 U 盘是否为假冒伪劣产品呢?

方法一:使用 MyDiskTest 等鉴定工具

市面上有一类 U 盘鉴定软件,可以通过抽样校验数据来快速检测出 U 盘是否为扩容盘。

使用方法大同小异,「插上 U 盘 - 打开软件 - 进行鉴定 - 等待结果」。鉴定过程根据 U 盘大小会运行 1 - 5 分钟左右,最后会提示你这块 U 盘是否为扩容盘。

使用它们可以避免长时间的等待,但面对部分造假手段高明的高仿扩容盘,还是会出现识别不准确的情况,这时就需要更高级的方法了。

快速鉴定

方法二:用文件填充满 U 盘

上面这种方法速度快、准确率中等。下面介绍的这个方法可以 100% 鉴定出它是否为扩容盘。

这个方法简单粗暴:「用文件填充满 U 盘」即可,也被称为「U 盘完整性检测」。你可以手动复制一些较大的视频文件到 U 盘里,如果发现有视频无法播放了,就说明是扩容盘。

有一些软件提供文件复制功能,软件会模拟复制等同于 U 盘标注容量的文件进入 U 盘,然后自动检验这些文件有多少出现了损坏,以此为依据得出实际容量结果。

这样测定的结果比较准确,缺点是耗时过长。往一个 USB 2.0 接口的 U 盘内移入 128 GB 的文件,按写入速度 5 MB/s 计算,如果实际容量为 64 GB,就需要等待 3.5 个小时,才能获得准确的测定结果(超过实际容量后就会被标记,不用真正充满)。

数据完整性校验

如果 U 盘内本身就存放了一些文件,MyDiskTest 不会对这些文件进行完整性校验,只是检测剩余空间是否为扩容,所以最好在刚购买时就进行检测。

方法三:对 U 盘分区,在后半段空间拷贝文件(Win 10 可用)

那么有没有一种快速测定,又相对省事的办法呢?也是有的,但只能在 Win 10 下使用。

U 盘只有在 Win 10 系统下可以被分区并读取多个分区信息(Win 7 无法识别单个 U 盘的多个分区,除非用特殊的方法让 U 盘变成本地磁盘,这里不提)。我们可以对 U 盘进行分区,直接在后半段存入少量文件,如果有文件损坏,说明 U 盘为扩容盘。这个方法并不能得出正确的 U 盘容量,只能以此判断是否为扩容盘。

分区后,将文件移入靠后的分区

在购买小品牌 U 盘时可以留个心眼,购买退货险。7 天内发现是扩容盘直接退货退款,同时提供截图举报这个卖家。少量举报通常不会影响到店铺运行(平台方面无证据),但如果举报数量较多,网购平台会采取一定措施。尽可能地维护作为消费者的权益,让无良商家血本无归,这样才能让它们销声匿迹。

发现后的重置

如果已经超过退货期限怎么办?难道只能忍受这块 U 盘带来的糟心吗?该怎么把这块扩容盘变成正常容量的 U 盘呢?

答案是「像厂商一样对 U 盘重新量产」。这样可恢复它的正确容量,起码能够当成普通 U 盘使用。

前面我们提到了扩容盘的原理,对主控数据进行刷写。这种行为在 U 盘业内被称为「量产」。既然商家可以做到,那我们同样可以搞定。

具体操作:

  1. 使用 hit00 开发的 ChipGenius 确定 U 盘芯片。在上方选中需要识别的 U 盘,我们会用到最下方的主控厂商、主控型号。
  2. 点击最底部的「在线资料」网址前的地球图标,进入该主控对应的量产工具页面。
  3. 在网页中找到与之对应的量产工具并下载,主控型号和工具必须完全一致,否则识别不到 U 盘。如果找不到,可以在 U 盘量产网 搜索主控型号,下载工具。
  4. 不同芯片有不同的操作方法,量产工具下载网站通常会针对不同型号提供非常详细的教程,多数情况下按照说明对 U 盘进行量产即可恢复正常容量。
根据主控型号重新量产

如果 U 盘连主控信息都无法识别(显示未找到),那说明几乎不可能找到对应的量产工具,基本可以放弃治疗了。同时要提醒各位,量产操作繁复,且带有一定风险,如果 U 盘本身没有毛病,一般不要尝试自己量产。

这里用到的两款 U 盘检测工具是国内的大神 hit00 独立开发的,在 数码之家 等论坛上首发,所以没有单独的官网。数码之家和 U 盘量产网是目前国内 U 盘工具的两大交流平台,量产工具并非面向普通消费者,网页设计比较老旧,但干货很多。

经过重新量产过后,就和普通的 U 盘没有什么区别了,之前的毛病也不会再出现了。

小知识:为什么 16 G 的 U 盘只有 14.8 G?

除了扩容盘之外,相信部分读者还有一个疑问「为什么标注 16 G 的 U 盘有评论说只有 14.8 G ?几乎所有的 U 盘在到手之后都有少量的缩水?这是不是在欺骗消费者?」其实这是由于电脑和 U 盘对容量的计算方法不同,并不是 U 盘缩水。

这件事的原理是这样的,由于 U 盘生产厂商普遍采用十进制,而 Windows 采用二进制。厂商生产时按照 1000 B = 1 KB 生产,在 Windows 下显示时按照 1024 B = 1 KB 计算。而「B - KB - MB - GB」之间的运算需要用最小单位 B 来计算,到 GB 级别就是 1000³ B 和 1024³ B。这样算下来,1000³ / 1024³ = 0.93,就会相差约 7 % 的容量,属于正常情况。

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公式,包装标示容量 × 0.93 ≈ Windows 下显示容量,以 16 GB U 盘为例,16 × 0.93 ≈ 14.8 GB。

苹果官网的说明

而在 iOS 和 macOS 上,则不会出现这个问题。这是由于苹果在 iOS 10 和 Mac OS X Leopard 之后,将存储空间方面的计算方法全部改成了十进制计算法,和产品标注的容量保持了一致。(来源:苹果官网对于存储容量的解释)所以标注 16 GB 的 U 盘,在 Mac 上仍然显示 16 GB。

所以我们可以知道,同一个 U 盘实际能够存储的数据量是一样的,只是 macOS、Windows、U 盘生产厂商的计算方式有所区别,并不属于虚假宣传,而且每一个 U 盘都会出现这种情况。

总结

随着 U 盘价格的降低,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,这类产品的造假现象已经变得越来越少。但在电商平台搜索大容量的 U 盘时,仍然会跳出许多不靠谱的商品。它们的迷惑性很强,短期内难以发现,不容易投诉举报。经常让不了解 U 盘行情的买家蒙受损失。

本文从扩容盘的原理和危害出发,揭露了无良卖家们的阴谋,并给出了一些防范措施。从买之前、买之后、发现后三个时间段分析如何处理这些假冒伪劣产品。

我们作为熟悉互联网的用户,应该鼓励身边的朋友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,避免上当受骗。万一发现你手头的 U 盘就是扩容盘,也要及时截图保留证据,坚决给卖家一个差评或一个追评,让这些无良商家无所遁形。


58

您好,为了保护少数派用户创造的内容、维护良好的社区氛围,我们将从 2019 年 6 月 10 日起实行新的《少数派评论规范》,具体内容您可以通过相关页面了解,感谢您对少数派的理解与支持。(๑•ᴗ•๑)

精选评论 (6)

我的评论

棉花老闆
自从有了苹果全家桶,就基本上告别 U 盘这种东西了。家里就放两个移动硬盘,一个用来备份个人的重要的和大型的文件,另一个是网盘和 airdrop 无效的情况下用来拷贝东西(基本上一个月也用不了一次)。过去留下来闲置的旧 U 盘都插在电视上或者车上当播电影和音乐了
Minja
曾看到这样的广告:

- 10 元 8g

- 15 元 16g

- 20 元 24g

- 25 元 32g

反应过来之后,我是走过错过都不敢再路过了 XD
loveivs
U盘、硬盘都在奶茶店自营买,数据安全的事儿马虎不得
习知
找正规地方买,不要贪图小便宜
zhxliao
这种盘,很不幸我就有一个
RJ
身边不少同事朋友用的U盘是各种别人送的定制的礼品U盘,大多质量奇差。虽然不是扩容U盘,但一方面读写速度很慢,另一方面文件也不安全,目睹两次文件拷入后损坏的情况。

更要命的是,就有人喜欢把所有资料都往U盘里放。重要资料+劣质U盘真是要命。

目录

扩容盘是什么?

扩容盘的原理

扩容盘的危害

无良卖家们的七十二变

重新量产,以次充好

原价出售,实为假冒

回收旧片,寿命极短

如何防范扩容盘

购买前的防范

购买后的检查

发现后的重置

小知识:为什么 16 G 的 U 盘只有 14.8 G?

总结